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观云台|拒绝“病耻感”!

2023年10月09日08:38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频发引起社会关注,一些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业,有些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明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让我们一起关注青少年精神健康。

逻辑清晰,谈吐流畅,交谈中不时开两句玩笑,眼前这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叫林小明,今年高考以超出一本线30分的成绩,考入云南省某重点大学。

如果了解林小明的经历,你会发现他取得这样的高考成绩很不容易。4年前,15岁的林小明被诊断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经历了自杀、休学等一系列人生的“至暗时刻”后,他最终战胜了疾病,重返正常生活。

林小明是众多遭遇精神健康问题困扰的青少年之一。2021年10月10日,“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

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有哪些表现?如何应对?日前,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记者采访了青少年精神问题专家、心理咨询师和精神问题亲历者。

“我的情绪有些不对劲”

高一下学期,林小明发现自己有些不对劲,情绪忽喜忽悲,仿佛坐上了“跷跷板”。

有段时间,他精神亢奋,课堂表现活跃,能不知疲倦地刷题刷一整天,数学成绩从120分提高到140分。有一天他突然想学口琴,立马买琴搜教程,每天练习。夜深人静时,室友都已经入睡,他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坐在阳台看星星看月亮,脑海里天马行空地闪出很多念头,睡眠时间不到三个小时。

这样的高涨情绪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像泄了气的皮球,被低落的情绪取代。小明对所有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包括之前喜欢的口琴。夜晚,他依旧难以入睡,长时间的睡眠不足让他白天无精打采,成绩一落千丈。小明开始“讨厌现在的自己”,甚至动了自我伤害的念头,最严重的一次被送到医院救治。

在学校心理老师的建议下,小明的母亲带他去医院做了系统的检查,最终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这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因此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副主任医师雷杰鹏分析,小明的表现前半段是明显的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思维敏捷。而后半段是典型的抑郁发作,有明显的“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思维迟钝”等抑郁症临床表现。

昆明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夏耘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已有20年,据他观察,青少年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和双相情感障碍三种。“有些孩子刚开始只是有抑郁情绪或焦虑情绪,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化解,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增加向疾病发展的风险。”

近年来,精神健康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频发。雷杰鹏告诉记者,2020年5月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开诊以来,门诊量年年递增,最多时每年的接诊量近万人次,住院人数近千人,青少年精神健康正面临严峻挑战。

“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确诊后,小明常常会想,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小明成长在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高一那年,小明母亲的生意遭遇重大挫折。家庭变故叠加学业压力,让小明觉得自己的精神“要垮了”。

事实上,环境因素是诱发精神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雷杰鹏介绍,精神问题的成因复杂,且个体情况存在差异,主要有遗传、环境、生物学等因素相互作用。

有关研究表明,精神问题可以通过基因遗传,有精神问题家族史的个体,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相对更高。而家庭、学校和社会产生的环境压力,极易成为诱发精神问题的导火索。

从生物学因素来看,大脑内一些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生成和分解不正常,也容易造成精神问题。可能在大部分时间内,这种生物学的脆弱性处于“休眠”状态,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当环境压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被触发激活,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青少年精神问题成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并非不可预防。夏耘认为,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青少年出现精神和心理问题的关键之一。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减少过高期待给孩子带来的焦虑情绪,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

雷杰鹏提醒,当青少年存在睡眠障碍、闷闷不乐、不愿社交、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时,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若孩子的负面情绪一直持续,要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的心理精神专科门诊咨询就诊。

“当孩子表达烦恼时,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小孩能有什么烦恼’‘你就是变懒了’,甚至会因此去批评孩子。殊不知,这其实是孩子求助的信号。”雷杰鹏说。

拒绝“病耻感”畅通青少年求助渠道

起初,小明的妈妈接受不了小明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我妈觉得,年纪轻轻怎么会有精神问题,是不是误诊了。”小明先后去过两家医院系统检查,最后的结果让小明和妈妈不得不面对现实。

雷杰鹏表示,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出现精神问题,主要源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许多人提起“精神病”三个字就谈虎色变,这种“病耻感”让患者和家属担心受人歧视,不敢承认患病事实,有些甚至错过了最佳诊疗机会,增加了治疗难度,影响治疗效果。

“身体生病了要看医生,精神生病了当然也要,社会需要宣传精神和心理疾病的‘去病耻感’。”雷杰鹏说。

休学治疗的日子里,母亲的陪伴是小明最大的精神支柱。有一次,他觉得自己状态不好,给妈妈打了电话。那天外面下着大雨,在外办事的妈妈立马放下手中的事赶回家,第一时间陪在小明身边。

“我妈背着我流了很多眼泪,但在我面前却表现得很坚强。”小明妈妈开始自学精神健康知识,监督他按医嘱服药,还送给他一只小猫作为日常陪伴,这让小明感到很温暖。

经过一年的积极治疗,小明经复诊达到复学条件。返校后,学校的心理老师定期和小明谈心谈话,推荐小明阅读心理学有关书籍,帮助他正确看待精神和心理问题。在家庭和学校的关爱下,小明的精神状态恢复正常,学习生活也步入正轨。

帮助青少年渡过精神问题难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采访中,采访对象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畅通精神和心理问题的求助渠道。

“每个人都会遇到负面情绪,如果自己难以消解,要学会向他人求助,求助不丢人。”夏耘介绍,昆明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每周一到周五的午休时间为学生提供面对面心理咨询服务,安排专人值守24小时心理咨询电话。学校每年对在校生进行一次心理筛查,并与三甲医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转介制度。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副院长高长青认为,守护青少年精神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医院、媒体多方努力,普及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求助环境。

“精神疾病不是绝症,不要回避更不能放弃治疗,相信它是可以治愈的。”采访最后,小明想对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说。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林小明为化名 陶晶晶对本文亦有贡献)

附心理咨询热线:

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0871-68720810

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4小时热线电话0871-6501111

记者:叶传增

视频编辑:曾智慧

策划:叶传增

统筹:朱思雄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