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家访的贫困户李发顺脱贫故事

时间:2020-03-10 10:39:29 来源: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55

  导读: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组“司莫拉”佤族寨看望乡亲们,了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并向村民们送上新春祝福。DDD保山日报网

习近平总书记家访的贫困户李发顺脱贫故事.jpgDDD保山日报网

  该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全村已实现脱贫。在这个已经脱贫摘帽的村子里,习近平对很多问题依然十分关注。脱贫户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产业帮扶等依旧是总书记最为牵挂的民生问题。DDD保山日报网

微信图片_20200310105440.jpgDDD保山日报网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决战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按照“五个一批”的办法,强化分类施策、挂牌督战,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标准,严格验收。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帮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要防止因后续政策支持不足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明确表达了“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放松”的坚定信念。DDD保山日报网

  亲人不抛弃DDD保山日报网

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家察看,了解居住环境。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jpgDDD保山日报网

  “我做梦也想不到,习总书记会来到哇家,对我们的生活特别关心,细致到住得暖不暖,吃得好不好,养猪产业发展怎么样,孩子学费怎么办”,44岁的佤族汉子李发顺感慨万千地说。“我们全家心里一直感到热乎乎的,特别激动,特别振奋,感觉太幸福了!”DDD保山日报网

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同村民李发顺一家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_副本.jpgDDD保山日报网

  在李发顺家,习总书记现场压模做了俩印上“福”和“囍”的大米粑粑。总书记离开后,满心欢喜的李发顺把两个粑粑收藏了起来,把珍贵的合影照片挂在了墙上。一连几日,李发顺全家都沉浸在美美的幸福里。DDD保山日报网

  李发顺从小在中寨司莫拉村长大,因为家里穷,他读到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周边的芒市、盈江都“闯”过,有时是泥水匠,有时是洗矿工。2010年春节前厄运降临,李发顺出车祸导致严重颅内损伤,在医院躺了两三个月,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4万多元的债务。出院后,他的四肢只有右胳膊能动,被鉴定为肢体残疾二级。医生认为他可能站不起来了。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妻子杨彩芹用绳子绑着他练习走路,一步一挪地给他提着腿向前,日复一日地坚持锻炼一年多,持续康复锻炼3年后才丢掉了拐杖,但依然不能做什么活计。DDD保山日报网

微信图片_20200310110059.jpgDDD保山日报网

  李发顺一家六口,上有两位年迈老人,下有两个上学孩子,他后续康复的治疗费、父亲慢性病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全家的生活费,这些都是不得不花的刚性支出,这场车祸无疑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那个时候家里没啥挣钱的门路,最困难的时候连孩子的书本费都拿不出。DDD保山日报网

微信图片_20200310105455.jpgDDD保山日报网

  “2014年,我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受到政府的一些帮扶”,他回忆起来,“当时太悲观了,想死的心都有”,坐在一旁的妻子杨彩芹也眼泪汪汪。杨彩芹家是芒市的汉族,俩人打工中认识相爱。娘家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嫁过来时没有陪嫁,也没有来人。丈夫出车祸,重担全部压到妻子身上,杨彩芹在家照顾李发顺一年,等他自己能走动了,才敢到县城洗碗当服务员,刚开始月工资九百多,因为人实诚肯卖力,渐渐涨到一千八。这几年李发顺身体好些了,杨彩芹又到东莞打工。出车祸后十年,李发顺医药费花了十多万,这个家全靠杨彩芹努力撑了起来。DDD保山日报网

  提起当年的心酸经历,杨彩芹的泪水很快盈满了眼眶。她说,当时去打工,迫切的需要一份收入来维持丈夫的医药开支。最难的时候,她每个月领了工资两千多,只给自己留50元钱维持最低生活,其余全部寄回来。“家里老人、孩子都眼巴巴地盼着这一点点生活费啊!”,回忆起妻子的不离不弃,一直乐观刚强的李发顺也是几次泪花滚落。DDD保山日报网

  自己不放弃DDD保山日报网

  命运虽然坎坷,但李发顺并没有颓废沉沦,他一直在找“活路”。DDD保山日报网

  车祸后三年,他慢慢能丢掉拐杖在平路行走了。妻子外出打工后,他试着骑电动三轮车走村串巷赶街天卖水果。“路都走不稳,怎么去做生意?”面对旁人的疑问,李发顺乐观地回答:“这世上好人多啊,经常有人帮我抬上抬下”。因为“脑子不好使赚不到钱”,他又改行去做工艺品卖,但双手不灵活,一天也只能干别人半天的活,赚不了几个钱。近年来,李发顺家每年都要做几百斤大米粑粑,拿到集市上卖,还有部分则是乡亲们送来大米托他“来料加工”,他收一点合理的加工费。不只会做粑粑,为了生存和发展,李发顺还克服了常人难于想象的困难,逐步学会了理发、竹编、配钥匙、修鞋子、生猪养殖等技能,咬牙苦干增加收入,他总结道:“用泪水博得别人的同情,不如用汗水赢得别人的掌声”。他常说:“再困难,家里也还种着田,饿不死的”。夫妻两很骄傲的一件事是,在这十年间,虽然缺乏劳动力,家庭经济捉襟见肘,但是两人苦死累活,也从来没有荒废过家里的田地。2017年元旦他从亲戚中借款2000元发展生猪养殖,凭借参加政府培训学到的养殖知识,几个月后,就出栏了5头猪,后又购买了5头,养肥后又全部出栏……,一年下来,他一共出栏了15头猪,养殖总收入达到了2万余元。说到自家养的猪,李发顺一脸骄傲。这些年,他利用自家闲置的老房子、老院子盖起了三处猪圈,总共养了26头猪。2017年,李发顺家通过养殖和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主动要求脱贫出列。DDD保山日报网

  养猪已经不能满足李发顺的目标和规划了,他又利用三家村的地理环境优势养殖土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土鸡蛋和土鸡也成为了李发顺收入的一大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李发顺还多方筹措资金,购买了碾米机、粉碎机、小钢磨、灌肠机等,不仅方便了邻里乡亲生活所需,服务收费也增加了家庭收入。DDD保山日报网

  他们始终卯足了劲地往前奔,因为两个孩子是他们的希望、拼搏的动力。女儿如今已是北方民族大学的学生,儿子在腾冲一中读高三。刚出车祸时女儿上六年级,儿子上三年级,两口子还是咬牙供学,宁肯借钱也决不辍学。善良的老师们帮着买作业本、社会热心人捐助、大学生助学贷款等,助力孩子继续学业。两个孩子当面向总书记报告:一个想读研将来报考公务员为民服务,一个想报考军校立志从军报国。DDD保山日报网

  不向命运屈服,不向生活低头,是李发顺夫妻的真实写照。当天,总书记当面问他还有什么困难,他没有犹疑就答复:“没有困难!党的政策好,我们一定把日子过好,努力把孩子培养出来!”DDD保山日报网

  扶贫暖人心DDD保山日报网

  李发顺家的房子总共盖了三次:过去家里的老房子破破烂烂的,出车祸前只建设了一部分,2014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提供了1.2万元危房改造补助,又建盖了新房子,2018年再次修建了其余部分,一次比一次建得好。DDD保山日报网

  如今两个上学的孩子是否还会给这个家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一家人还有没有返贫的隐患?这是习总书记在李发顺家很关注的问题。李发顺说,孩子教育的事情总书记问得最多。但是,李发顺算了一笔账,读高中的儿子每年能得到包括国家助学金、生活补助、学杂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各项补贴,一共有7900元左右。读大学的女儿能得到包括助学金、学费奖励等8000元左右的费用补贴,还能得到每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这些政策扶持基本上能够保障两个孩子上学和生活的费用,家里负担轻了,孩子们也能心无旁骛搞学习。女儿李连欢对此回应说:“我现在只管专心学习,没有后顾之忧了”。DDD保山日报网

习近平总书记家访的贫困户李发顺脱贫故事1.jpgDDD保山日报网

  习总书记实地视察、座谈了解后,看到李发顺一家生活越过越红火,他语重心长地说:“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下。DDD保山日报网

  习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做到“四个不摘”: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这一点,李发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虽然已经脱贫两年了,但一家人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产业帮扶等方面受到的帮扶力度一点都没有减弱。这让他有信心,巩固脱贫成果,尽早实现致富。DDD保山日报网

习近平总书记家访的贫困户李发顺脱贫故事3.jpgDDD保山日报网

  司莫拉,佤语是“幸福的地方”,这里曾经基础差、底子薄,是真正的穷乡僻壤,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但再硬的“骨头”也得啃,扶贫就是要扶真贫,真扶贫。“硬骨头”啃得不含糊,真贫困才能真脱贫。当地干部告诉总书记,近年来,三家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种养殖业、劳务输出,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1%降至目前的0.45%。习近平对此表示肯定。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去年,全国有佤族等6个民族实现了整族脱贫。“幸福的地方”司莫拉终于名副其实。DDD保山日报网

习近平总书记家访的贫困户李发顺脱贫故事4.jpgDDD保山日报网

  据了解,目前,腾冲市全市3个贫困乡、69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已累计脱贫12773户50933人,贫困发生率由之前的8.8%下降到0.27%。DDD保山日报网

微信图片_20200310110349_1.jpgDDD保山日报网

  “发愤图强兴家业,奋勇拼搏奔小康”,李发顺家中堂的这幅对联,最好地诠释了李发顺一家自强不息,不等不靠的时代精神。他家的脱贫故事,是整个清水乡乃至腾冲市脱贫路上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见证着无计其数的困难群众,在政府的倾情帮扶和自立自强的双重努力下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DDD保山日报网

  记者 龚祖金 通讯员 杜加从 摄影报道DDD保山日报网

 责编:蒋建国DDD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