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龙陵

龙陵平达乡:传承非遗促增收 沪滇合作促脱贫

发布时间: 2020-03-31 16:21:39

来源: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eee保山日报网

  一针一线,一双巧手,一群傈僳阿花千丝走秀间,绘出一幅幅傈僳族妇女脱贫致富的锦绣画卷。如今的黄连河傈僳族服饰专业合作社展室里,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服饰、精致美观的刺绣饰品琳琅满目,吸引着众多民族文化爱好者纷扰而至,宛如黄连河的漫山繁花盛开,万千闹春的蝴蝶翩跹而来,既呈现出非遗物质文化传承的精彩,也印证了脱贫攻坚东西携手共奔小康路上暖暖的爱。eee保山日报网

  黄连河村位于龙陵县平达乡西北部。长期以来,由于地处高寒冷凉山区,交通闭塞,制约了该村的发展。2014年黄连河村就被认定为深度贫困村,经过精准识别全村的537户农户2257人中有230户904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黄连河村脱贫出列,全村经济总收入3744万元,人均纯收入7509元。eee保山日报网

  黄连河村是傈僳族主要聚居地,是龙陵县重点直过民族村之一。傈僳族风情古朴,傈僳族人豪爽耿直。这里的傈僳族从服饰到各种习俗均保持着本民族原汁原味的古老文明和文化,堪称傈僳族文化的“博物馆”,是学术研究和旅游观光的处女地。手工刺绣是黄连河村妇女的拿手活,从过去到现在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特别是妇女服饰,民族特色浓郁,色彩绚丽多姿,鲜亮大方,以青布为底色,红、黄、绿为刺绣主色,全部用手工制作,绣品主要包括包头、围腰、筒帕、喜鹊尾、荷包、盘扣等,做一套完整、精细、鲜艳的妇女服饰,大概半年才能完成。eee保山日报网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龙陵县平达乡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牢牢抓在手上,加强东西部协作,全面与对口帮扶的上海闵行区共谋发展方向,强化精准帮扶,携手促脱贫奔小康。为全面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海闵行区与平达乡党委政府携手合作,结合平达乡黄连河村实际,利用黄连河村民族刺绣优势,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致富途径。eee保山日报网

  为全面实现黄连河村傈僳族同胞脱贫致富奔小康,龙陵县平达乡与上海闵行区于2018年携手创建了“龙陵县黄连河村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村党总支+公司+合作社+非遗+农户”的模式运营,由上海闵行区出资30万元建设厂房和购买生产设备,由当地200余名在家务农的傈僳族妇女组成社员,并邀请“盈江边陲民族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就文创技艺、设计创新、商务营销等进行现场演示培训和统一购买原料、寻求销路、签订订单等,做到传统手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对黄连河村傈僳族服饰的风格、元素和制作工艺进行全面推广,力争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品牌,也解决了傈僳族妇女就近就业的问题,实现带动73户农户200余名傈僳族妇女入社,户均增收约7200元,实现了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户的稳固增收,真正实现了你致富,我带路,共同发展奔小康。eee保山日报网

  阳春三月,走进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傈僳族服饰专业合作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落在绿树环抱中的一间钢架结构平板房,而“精准扶贫,消除贫魔,沪滇帮扶,共建小康”十六个红色大字就镶嵌在厂房正面的醒目位置,庭院干净整洁,庭院一角的车库里摩托车有序停放,门口那几棵见证了黄连河村沧桑巨变的百年老核桃树,冬去春来,已是生机勃勃,满树新芽,又孕育着一年的芳华。eee保山日报网

  合作社里,未见绣女,先闻其声。绣坊里,时而传来欢声笑语,时而传来幸福的歌声。寻着歌声,顺着楼梯走进二楼的绣坊,只见几十个傈僳族妇女正在飞针走线的挑花绣朵,她们身着七彩斑斓的华丽盛装,头缠艳丽多姿的蝴蝶头饰,裙长及地,围桌而坐,巧手刺绣,时而交头探讨刺绣技艺和创新花样。在他们当中,年长的刺绣技艺传承人余招娣,总是耐心细致地把最精湛的手法和最传神的设计图案手把手交给每一个年轻的绣娘,合作社的理事长余珍彩麻利的分配好近期的订单任务,也拿起针线和老艺人认真学习刺绣。eee保山日报网

  在绣坊里,除了能直观的感受到傈僳族妇女高超的刺绣技艺之外,“传承”两字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平时在家带娃的傈僳大妈大嫂,有了绣坊后,她们就把合作社当成她们的第二个“家”。每天早晚在家忙活家务,白天又带着孩子来刺绣,心灵手巧的傈僳族妇女也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家庭刺绣的言传身教和文化熏陶,才使傈僳族刺绣这一民族灿烂文化瑰宝得以完好的传承和灿烂的闪耀。“从小就看奶奶和妈妈她们刺绣,小时候她们就教我一些简单的绣法和单一的图案,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和技艺提高,慢慢地她们就会增加刺绣技法的难度和图案的复杂程度。现在和我年纪相仿的姐妹们都能独立完成一些图案的设计和刺绣了。”老艺人余招娣的儿媳曹押娣向笔者介绍说。在婆婆的技艺传承下,曹押娣的刺绣水平比别人更胜一筹,2016年8月,她参加了云南省刺绣大赛还荣获了一等奖。eee保山日报网

  合作社致力于传承发扬傈僳族刺绣工艺,主要以傈僳族民族服饰及小饰品的设计、加工、生产、销售为主。2019年6月28日,中国非遗研究院副院长李勇刚代表斯易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与龙陵县黄连河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公司+合作社+非遗+就业”的模式正式启动。为做强做大傈僳族非遗刺绣产业,使之成为当地村民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项目。在龙陵县文化馆的牵线搭桥下,2019年8月13日至19日,黄连河村傈僳族服饰专业合作社的曹押娣、余全素等部分成员,还参加了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民族非遗研究院携斯易文化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在龙陵县举办的“这就是手艺”云南龙陵县妇女刺绣•编制技能培训班。让年轻的傈僳族妇女深度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以创新的方式促成非遗的使用和消费,既扶持帮助传统手艺人增收,也让非遗走入现代生活。经过培训、亲身体验和创作,将传统的傈僳族刺绣图案进行美学重构并应用到生活用品、艺术品等设计中,让傈僳族非遗产品更具有时代时尚性和生活实用性。随之而后在销售终端上,斯易文化有限公司对黄连河傈僳族刺绣产品提供包装、质检、营销和物流等系列电商运营支持,并在淘宝“这就是手艺”官方形象店进行售卖,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创造与创新的魅力,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eee保山日报网

 

eee保山日报网

  在上海闵行区的资金鼎力扶持下,在各级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黄连河结合实际,合作社采用“统分结合”运行模式,绣娘作为生产主体,可以在家或合作社工坊刺绣,做工灵活。在村内,合作社还定期邀请当地傈僳族民间刺绣能手和刺绣非遗传承人,对傈僳族妇女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刺绣技艺水平,实现“培训一人,成功一户,带动一片,致富一方”。走出去,由县文化馆牵头,到保山、成都等各地参加培训提高刺绣水平,创新设计思路。在营销上,采用合作社统一接单、统一派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验收、统一销售、按利分成的模式,实现多赢创收,真正让傈僳族妇女从乡村走向工坊。2019年,黄连河傈僳族服饰专业合作社完成各类刺绣和编制产品订单3000余件,实现户均增收7200余元。eee保山日报网

  2020年开春以来,合作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误生产,统一把订单任务按人分配到各家各户,让绣女在家里刺绣和编制手工艺品。3月初,由合作社统一验收后在网上和各大景区售卖,完成订单600件,共计纯收入5200元,黄连河傈僳族服饰专业合作社开门大吉,迎来开春第一单,傈僳村民笑开颜。 eee保山日报网

  王佳凤 文/图eee保山日报网

责编:蒋建国eee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