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腾冲

和顺:南方丝绸古道上“走夷方”的乡愁

发布时间: 2020-09-04 14:34:51

来源: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200年历史的和顺花大门古民居照壁SSS保山日报网

SSS保山日报网

  保存完好的和顺八大宗祠之一:刘氏宗祠SSS保山日报网

SSS保山日报网

  和顺的门楼和牌坊在中式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元素,风格各异,映射出和顺人兴文重教的传统。SSS保山日报网

  写有“文澜壮阔”“道义同敦”“说礼敦诗”“景物和煦”的和顺小巷门楼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标榜着古镇深厚的人文传统。SSS保山日报网

和顺弯楼子里保存完整的家堂和历代主人的老照片SSS保山日报网

  两年前的夏天,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共同举行的“中外摄影师拍云南”活动在腾冲市和顺镇启动,我陪同北京映画廊艺术总监那日松和中国摄影报副总编柴选在和顺走街串巷,边走边拍。SSS保山日报网

  当我们走进写有“福盛隆”的寸家老宅时,吸引我们的并不是寸氏老宅雕梁画栋百年前的老房子,而是一张高约1.5米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上房子的主人寸尊福身穿传统服饰端坐在太师椅上,目光直视镜头,穿越百年时光与我们对望。那日松对着这张百年前的老照片从上到下仔细端详,半天才惊讶地说:“我收藏和见过无数的老照片,按照拍摄年代来看,百年前放那么大的照片还是头一次看到,当时全国也只有上海和香港才能精放那么大的照片,在和顺能够看到年代那么久远的老照片,和顺真是太有故事了,与这样的老照片跨越百年对望真是三生有幸……”SSS保山日报网

  在近期陪同《走夷方》剧本创作组对和顺的采访拍摄中,我在和顺老宅里见到了无数的老照片,照片跨越百年时光记录和展示了和顺的风雨沧桑,同时也展现了和顺人“走夷方”的历史与辉煌。SSS保山日报网

  和顺原来叫“阳温墩”,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寸、刘、李、尹、贾五姓先祖随傅有德、蓝玉、沐英南征后定居和顺,随后张、杨、赵、钏和许五姓以军职屯守此地,开始了和顺十大姓的繁衍生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SSS保山日报网

  和顺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古道必经的重镇,400年前,和顺人就开始“走夷方”,沿着南方丝绸古道去到缅甸、印度等海外经商谋求生计,衣锦还乡之后就在和顺修建宅院和宗祠。因为糅合了儒家文明、外来文明、本地文化和耕读文化,使得和顺整体风貌和建筑群落独具特色。SSS保山日报网

  腾冲归侨、学者寸茂鸿告诉我,腾冲有一句老话说“和顺人出国容易出省难”。和顺地处边地,毗邻缅甸和东南亚等国,从明朝开始,腾冲人就开始了“走夷方”这种生存方式,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去求生存。腾冲虽然地处边地,同时也具有了前沿的地位,“走夷方”是和顺人的一部心酸史、血泪史、创业史、奋斗史和报国史,同时也是一部中缅友好的胞波史。在和顺大马帮博物馆, 三个展厅3000件展品见证了和顺人外出“走夷方”的历史,据腾冲收藏家贾志伟介绍,和顺大马帮博物馆展示的是滇商中的腾冲商帮实物,是“走夷方”的涉外商号在缅甸、印度国际贸易往来中积累下来的历史痕迹。腾冲商帮独特的贸易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边地商旅文化,当年的商号匾牌、调拨单、报关单、汇票、护照、华侨证等等,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腾冲和顺人走出去经商奋斗的历史。SSS保山日报网

  “穷走夷方,急走厂矿”是对当时和顺人出国谋生的最好描述。《阳温墩小引》是和顺先有口头传诵、后有文字整理的歌体式民谣,用村言俚语、半文半白等方式写成,既是和顺人到国外谋生的一部指南,也是一部用于告诫乡人的劝世歌谣,被誉为和顺人的“诗经”。《阳温墩小引》曾在和顺、腾冲、缅甸、甚至东南亚一带的云南侨胞中广为流传。《阳温墩小引》有云:“吾腾冲,田地小,而且薄瘦,不得已,家为贫,不得不走”。离开家能去哪呢?和顺乡人选择了“穷走夷方,急走厂矿”。“夷方”最早指的是去缅甸的八莫、瓦城(今曼德勒)等地,而“厂矿”,则指缅甸北部密支那的玉石、宝石矿山和银矿场。昔日南方丝绸古道从保山翻越高黎贡山后抵达腾冲,从腾冲分两个方向四条线出夷方缅甸,“走夷方”的和顺人就是沿着这条古道到缅甸谋生创业的。《阳温墩小引》说:“我中华,开缅甸,汉夷授受,办棉花,买珠宝,回头销售,此乃是,吾腾冲,衣食计谋”。这便是和顺乡侨商的由来,即使“走夷方”的古道艰险异常,但和顺人还是挥别家乡和妻女,跟随马帮,在古驿道上往来他乡。奔走夷方,对和顺人来说,终是为了衣锦还乡。无论为生计走得再远,心还是被故乡牵引,总想有一天落叶归根,得以诗意的归园田居。SSS保山日报网

  从明代到清代乃至到民国,南方丝绸古道上的贸易活动一直没有停歇。从乾隆至嘉庆、道光年间,和顺也迎来了第一个最繁荣的时期,出国经商的华侨纷纷回乡购置田产、建造房屋、兴办教育,和顺著名的八大宗祠和庙宇等老宅都修建于那个时期。和顺宗祠历经百年风雨,不仅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随着时光的磨砺越发显得珍贵,成为华夏文明与南亚文明水乳交融的实物例证,成为魅力和顺的一张靓丽名片。到了清朝中后期,出缅谋生的和顺人越来越多,他们祖祖辈辈通过跨国贸易经商致富,回乡建房置田,和顺乡也逐渐成了著名的华侨之乡。SSS保山日报网

  和顺是云南古代农村一个重视“教化”的代表。勤耕苦读的耕读文化,是和顺之所以在600年里得以长盛不衰的核心。在和顺有文笔塔以激励乡人不断奋进,也有以推行教化为目的的准庙宇文昌宫和魁阁。到近代,和顺不仅最早在本乡办起了女子学堂,还办起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乡村图书馆。SSS保山日报网

  和顺“走夷方”的奋斗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出国”与“归国”之间,一代代和顺人谱写了祖辈创业的艰辛历程,创造了美丽和谐的华侨之乡。如今在和顺,每一大姓仍聚族而居,他们各有自己的宗祠,并保存着完整的族谱。走进和顺任何一家,都可以听到他们祖先创业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凝聚成一部只属于和顺人的辉煌“侨史”。SSS保山日报网

  本报记者 范南丹SSS保山日报网

责编:蒋建国SSS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