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云南

两个“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的密码

发布时间: 2020-09-24 20:31:12

来源: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LLL保山日报网

  位于红河州南部的金平县者米乡地棚村坐落在树林茂密的山坡上,顺着平整的水泥路蜿蜒而上,一排排二层小楼整齐排开,拉祜族群众普摸则坐在屋檐下编织竹筐,不时地抬头看看正在屋里玩耍的小孙子,她开心地告诉记者:“竹筐就要编好了,拿到镇上去卖,又有几十元的收入。”LLL保山日报网

  群众用竹子编织竹凳竹框(张洪科 摄)LLL保山日报网

  沿着硬化的道路进村,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屋建设得有模有样,劳动用的工具整齐地码放在各家门口。村民家里窗明几净,沙发、电视机一应俱全。路边,几个年轻人正拿着手机拍摄他们刚从树上摘下的果子。若不是事先了解,很难将他们与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联想到一起。LLL保山日报网

  拉祜族和哈尼族混居的二甫村新貌(张洪科 摄)LLL保山日报网

  “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红河州一直把攻克“直过民族”地区贫困堡垒作为决战脱贫攻坚、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内容,坚持党建引领,在攻坚力量下沉、项目资金安排、社会帮扶等方面倾斜,真抓实干、真帮真扶,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群众满意的“直过民族”跨越之路。曾经与世隔绝、散居在高山密林的拉祜族、布朗族2个“直过民族”已经实现整族脱贫,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LLL保山日报网

  游居游耕的生活悄然退去LLL保山日报网

  上世纪40年代前,红河州境内的布朗族群众散居于高山密林之中,东一家西一户,过着游居游耕的生活。1997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600多户布朗族群众整体搬迁至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但是直到2007年,布朗族群众的生活都还很粗陋,不洗脸、不洗脚,也不梳头,由于缺少棉被,大家都习惯睡在火塘边。LLL保山日报网

  布朗族群众过去的生活状况LLL保山日报网

  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龙凤村新貌LLL保山日报网

  距离南科村140多公里外的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也是一个典型的“直过民族”深度贫困村,全村33户168人都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历史原因,村民基本沿袭着原始粗放的丛林生产生活方式,不种粮食、蔬菜,不养家禽,甚至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能力,过着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小部落”生活。LLL保山日报网

  拉祜族群众过去的住所LLL保山日报网

  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新貌(常玉选 摄)LLL保山日报网

  南科村、拉祜寨村一度成为红河州脱贫攻坚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LLL保山日报网

  面对这一状况,红河州在金平县、绿春县挑选精兵强将组成“战斗队”,横下一条心,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同时选调精干人员组建工作队,扎根村子,探索实践“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守边固边综合扶贫工作模式,一步步帮助拉祜族、布朗族群众回到正常生活轨道,逐步实现自力更生。LLL保山日报网

  驻村工作队准备去巡逻LLL保山日报网

  以思想之变引领行为之变,以观念之变推动发展之变。从改变生活陋习开始,除了教他们洗脸、刷牙、洗澡,讲究个人卫生外,还教他们做饭、炒菜、叠衣服、开田种植农作物等;新建安居房,并配发家具、家电,把自来水引进各家各户。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在工作队员的引导下,拉祜族、布朗族群众不仅改变了陋习,养成勤理发、勤刷牙、勤洗澡的习惯,还成长为种植养殖能手。LLL保山日报网

  驻村工作队队员帮村民理发LLL保山日报网

  在推进“直过民族”地区群众脱贫的过程中,红河州始终把“直过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和能力提升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少数民族干部培训、普通话培训等工程,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在少数民族聚居村、“直过民族”地区配备党建联络员,抓好宣传工作,带领各族群众了解掌握党的惠民政策及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全力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LLL保山日报网

  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LLL保山日报网

  有了产业就有了脱贫的底气LLL保山日报网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了帮助当地拉祜族和布朗族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与全国各民族兄弟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红河州紧紧围绕“直过民族”重点村“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分类指导、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实施提升素质、劳务输出、易地扶贫搬迁、培育特色扶贫产业等工程,切实加快“直过民族”地区的脱贫步伐,有效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LLL保山日报网

  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橡胶产业相关技术培训LLL保山日报网

  驻村工作队队员给群众讲解如何管理茶叶(胡彦辉 摄)LLL保山日报网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是漂亮的小洋楼,摩托车也是每家人的‘标配’。”金平县者米乡地棚村党支部书记庙正华告诉记者,小时候,他住在距离地棚村几公里远的苦聪大寨,住的是茅草房,只有很少时候能吃到大米,其他时间就只能到原始森林里去打猎、采摘野果。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和父母搬到了地棚村。如今,全村5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种有香蕉树和橡胶树。附近很多种香蕉树的老板还会雇人搬运香蕉,村民去帮工,一天也有100多元的收入。全村现在有30多人在外地打工,收入也很可观。LLL保山日报网

  发展黑木耳产业(李 媛 摄)LLL保山日报网

  在绿春县拉祜寨村,工作队及时牵头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黑木耳种植。目前,全村已种植黑木耳10余亩,发展“雪芽100号”生态茶165亩,还发展了板蓝根等中药材产业,为拉祜寨村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村民王夫沙对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心怀感激,他说:“政府帮我们把房子盖好了,生活条件好了,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厚爱。”现在,王夫沙除了种植橡胶、草果、胡椒外,还在村里开起小卖部,有空时,到山里采割野蜂蜜,并在挂钩联系人的指导帮助下学会了开网店,通过网络把野生蜂蜜销售到了全国各地。LLL保山日报网

  拉祜族群众王夫沙通过网络将野生蜂蜜销售到全国各地(张洪科 摄)LLL保山日报网

  生活天天变,一年更比一年好LLL保山日报网

  不仅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更要能致富。本着这样的原则,红河州在金平县金水河镇启动实施莽人综合扶贫开发项目,2年内投资8698万元,完成道路、水利、通电、安居、基本农田等12项工程;启动者米拉祜族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投资2.4亿元,基本实现拉祜族村寨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住房改善、就学改善、就医改善、生活改善,有产业发展、有经济效益、有经济支撑、有发展后劲;在绿春县实施了黄连山综合扶贫开发、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让“直过民族”村寨群众得到了政策惠顾。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展“转移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为主题的“春风行动”,积极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带动一方脱贫。LLL保山日报网

  适龄儿童接受教育LLL保山日报网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LLL保山日报网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LLL保山日报网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如今布朗族群众、拉祜族群众都住进了坚固的砖瓦房,家家都有摩托车、电视机,智能手机更为普遍,很多家庭还装上了网线,看起了网络电视……金平县金水河镇武装部部长刀文新(布朗族)依靠读书走出大山,在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回到镇上工作,并成长为一名干部。他告诉记者,在政府的帮助下,他老家整个村子的房屋被整体修复,硬化过的石板路拉近了每户人家的距离,通明的路灯点亮了小村的夜晚,人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LLL保山日报网

  “直过民族”村寨群众的新居(胡彦辉 摄)LLL保山日报网

  村民参与卫生整治评选在爱心超市兑换物品LLL保山日报网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哪有这么好的日子。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大家爱干净了,生活过得舒舒服服!” 说到近年来生活的变化,绿春县平河镇拉祜寨村民普初九有些激动。他说:“如果没有共产党派驻临时党支部到拉祜寨,说不定我们早就死了。我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向他们学习,为更多百姓做点好事、实事。”LLL保山日报网

  向村民讲授党的好政策LLL保山日报网

  目前,红河州“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817户8199人已脱贫出列,未脱贫的76户281人均已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各“直过民族”群众的社会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发生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巨变。LLL保山日报网

  “直过民族”群众的幸福新生活LLL保山日报网

  曾经一步跨千年,如今奋力奔小康。刀文新感慨地说:“我们布朗族人和拉祜族人都是幸运的,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让我们两个民族的兄弟真正地过上了好日子。”LLL保山日报网

  记者:朱 薇LLL保山日报网

责任编辑:禹洪金LLL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