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山 > 新闻

盘根问底柳树湾

发布时间: 2021-03-29 08:34:45

来源: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iii保山日报网

安定门
御笔勾原址,现有一农家乐取名御笔轩。
仁寿门(一)
仁寿门(二)

  沙必璐/文 范南丹/图iii保山日报网

  保山与明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太保山就是按朱元璋钦点的仿南京钟山包金陵之制的规制修建的。隆阳汶上还有许多朱姓居民。iii保山日报网

  明代末年,明亡国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破北京,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杀。1646年在广东肇庆,瞿式耜等人打着“复明抗清”旗号,拥立桂王朱由榔为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皇帝。1649年大西军首领张献忠中箭牺牲,其余部李定国、白文选等,破重庆、克贵阳、入云南。1656年,李定国从贵阳迎永历帝到昆明。昆明遂成为永历帝政权的首府,号为“滇都”。不久,已稳坐北京的清顺治帝,派降将洪承畴、吴三桂等进攻云南大西军。iii保山日报网

  李定国兵少将寡,岂是大清军的对手,因此屡战屡败。1658年,永历帝君臣匆匆自昆明往缅甸方向西逃,兵民男妇马步,从者甚众。这其中朱家的至亲不少。因汶上在丝绸古道上,是万历帝逃亡的必经之路,所以有许多朱姓在汶上落籍,自称是朱元璋的后人,在20多年前还在汶上发现了朱元璋的画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保山木姓是朱元璋手下大将沐英的后代等也是无可厚非的。iii保山日报网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过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iii保山日报网

  今日之云南,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可谓云南省的一个重要标签。20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划分成56个民族,云南就拥有26个。云南的2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占绝对优势,这就涉及历史上的移民入滇问题。万历帝在从缅甸被羁押回昆明的路上,最宠爱的窦妃病死了,他顾不得帝王之尊,一抔黄土将窦妃埋于大盈江叠水河畔。李根源在《曲石诗录》写道:六龙失御走边城,翠羽明珰泣女英。抔土留香留长恨,年年啼断杜鹃声。此时的万历帝万分悲伤,他意识到国亡家败将接踵而来,加之一路蛮烟瘴雨,生起病来。清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三月十八日,吴三桂将永历帝和太子一起,缢死于昆明五华山西麓。即今华山西路篦子坡金禅寺内。明朝江山的一线希望就此终结。iii保山日报网

  保山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明代初年,建文皇帝带领两位大臣皈依了佛教,来到云南,曾驻跸保山大西山报恩寺内。自从建文帝驻跸报恩寺后,他住过的那间屋子终年没有蚊虫。于是这座寺庙名声大振,影响深远,寺庙建筑规模日渐扩大。在极盛时期,扩建的殿宇、亭阁、牌楼有六十多处,间隔错落,沿栖贤山东下,绵延数里。甚至将报恩寺的大山门建到了下村南端的法华寺。iii保山日报网

  保山砖城系金齿指挥使李观首建,西城墙止于太保山东麓。胡渊于明洪武二十三年接替李观的职务。他颇有见识地将城向西扩展,罗太保山于城内。他想到的是如果发生战乱,敌军一旦占领太保山,居高临下,城内情况将一览无遗,不利于守军防御。但由于仁寿门以西山势陡峭,城墙随筑随倒。胡渊遂将山势绘图上呈朱元璋,请求解决难题。朱元璋顺山势在地图上画一直线,末端转成直角。胡渊按图施工,果然一举成功。这段雄伟的城墙被保山人命名为“御笔勾”,现还保留着,成为流传数百年的掌故。iii保山日报网

  胡渊出身贫寒,是朱元璋的同乡,又是他的马夫,他忠心耿耿跟朱元璋南征北战,朱元璋夺取天下后,胡渊随军征云南来到保山。李观去世后,由他接替金齿卫指挥使职务。iii保山日报网

  保山古代是哀牢国的首邑,居民为当地土著蒲人、蛮人。汉武帝时期,吕不韦后代被迁至云南保山。吕不韦的后代是第一批有明确史料记载地从内地充军到云南的汉民族。吕不韦后代定居云南三百多年后出了一个名人吕凯。吕凯始终忠于蜀汉,抵制了西南豪强贵族雍恺的诱惑,闭关绝域17年,被诸葛亮盛誉:臣不以永昌风气敦直乃而。吕凯后升迁为云南郡太守。生活在保山一带的吕不韦后代以及西汉到保山囤田的汉民自称旧汉人。iii保山日报网

  唐宋元三朝都有移民前来保山,保山唐朝属南诏国,当地民众有送子女到四川读书的。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以后的五十年内,南诏先后派遣大批的青年到四川成都学习,一切费用都是由朝廷提供。这些青年学成之后又返回云南,积极推进汉文化的发展。南诏国每年都用土特产向朝廷进贡,当使者们回云南时,唐朝又用内地的优质物品赐给南诏。这种交往方式是南诏与唐朝和平交往的主要方式。iii保山日报网

  南宋宝祐元年,元朝忽必烈率三路大军渡过大渡河至金沙江边“乘革囊及筏以渡”,很快灭了大理国。元朝军队里边有汉军,此时也有少量汉军因屯田而定居云南。云南在元朝的统治下,和中原进行着正常的交往。随元军前来的契丹人在保山落籍的也不少。iii保山日报网

  明代,由于云南地势险要,刚刚兵征天下,统一大明之后的朱元璋,并没有先收复云南,云南依然是元朝的势力范围。朱元璋三番五次派遣使者去云南说服梁王,劝他归降。而梁王非但不投降,甚至还杀害使臣。俗话说事不过三,经过几次使者有去无回的劝降,朱元璋终于大怒。并说云南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夷,汉朝的时候就开始设置郡县,从来都称臣于中原。而当时元朝的残兵败将自恃云南地势险要而拒不投降,甚至杀害明朝使臣,一定要把云南收复回来。《明史·太祖本纪》:“十四年,九月朔,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师征云南。”iii保山日报网

  明代大量汉人进入云南、进入保山的原因是,明王朝为保卫皇城,在南京周围驻有大量亲信部队,其中羽林左卫便驻扎在柳树湾。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二月,与金吾前卫互调番号,金吾前卫的卫所仍然设在柳树湾,这两个卫防地相连。据推测,沐英等征云南很可能就是带着这两个卫所的军队。保山人多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是无数代保山人的传说。iii保山日报网

  柳树湾原来是南京郊外的一片荒郊野地,里面栽有很多柳树,从中有一条小溪穿过。所以人们把它称作柳树湾。后来,朱元璋起义军占领南京平定天下后,便定都南京。并且大兴土木,在柳树湾附近建起了皇宫。云南丘北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期刘光汉《邱北各民族与南京柳树湾的渊源》一文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朝报》馆迁来昆明,有人曾写信向该报探寻,到底南京有没有柳树湾这个地方?具体在哪里?该报馆曾在报纸上公开做了答复说,柳树湾在今天南京城东南隅,后来因扩建城墙,把这一村庄迁走了,至今已经没有了痕迹。同时又说,柳树湾在南京紫金山麓,是明代的兵营(即屯兵训练之地)。关于柳树湾的具体位置,南京市史志办的同志,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到处访查,结果在明故宫遗址前的一块万历年间立的大碑上找到了线索,证实当初柳树湾和高石坎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修筑城墙,才把它们隔开在护城河内外,也证实了当年的柳树湾就是今天南京城东南隅的蓝旗街一带。iii保山日报网

  在云南各民族中,特别是汉族,称自己祖上来自南京柳树湾的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保山尤其是这样。比如说,有些老人走路时,两手背在后,是说当年祖辈从南京发配来是捆着来的,所以现在还有这种习俗。现在本地的语言、服饰还有许多南京的习俗留存。云南民间史学研究专家、曲靖人郝正治认为,老百姓所言“来自柳树湾”的说法极为笼统。当然如果家谱上有记载,那肯定是不用疑问的。实际情况是,明朝洪武年间入滇的移民因路途艰辛,长途跋涉后的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修谱立碑,更多的应该是开垦土地,为自己的生计奔波劳累。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当时因多数充军到云南的移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到了云南更谈不上有书可读。所以他们很有可能在口传当中误把自己出发地实际并非祖籍的出发地认成是南京柳树湾、高石坎也不足为奇。iii保山日报网

  郝正治到南京柳树湾原址不止一次地考察走访。他认为柳树湾的范围并不大,而明朝洪武年间有超过一百万人的汉人迁入云南,所以他们不可能全部来自柳树湾这一个地方。明朝朱元璋曾在柳树湾建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以把当地居民全部驱逐到云南去屯田垦荒。明朝洪武年间柳树湾附近分别是金吾前卫、羽林左卫、东城兵马司的驻地,当年朱元璋在此集结南征军,并且检阅军队。由于大批的远征军都是从柳树湾出发的,并且经过几十代人的口传,所以云南汉民“来自柳树湾”的说法也是有历史根据的。iii保山日报网

  洪武年间朱元璋的皇宫羽林卫队一共有十七个卫,总兵数量将近十万人。他们部分驻扎在柳树湾一带,由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统帅。沐英作为南征军统帅攻打云南得胜后,沐英留下镇守云南。由此可以推断他的来自柳树湾的军队也有一部分定居云南。iii保山日报网

  由于当时充军云南的汉民大都是因为获罪,而获罪之人都是在刑部领旨,刑部恰恰就驻在柳树湾,并且发配云南出发时也是在柳树湾,所以那些获罪发配云南的后裔说祖上来自南京柳树湾就很有可信度了。iii保山日报网

  南征军大量从柳树湾集结出发入滇,他们大都是以南征、谪戍、充军的方式进入云南的。当年朱元璋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将江南、华北等地遵纪守法的富豪迁到了南京,利用他们的经济实力将京城的经济搞上去。而大量的富甲入京,势必要把当地老百姓,或是不法的商户、贫穷的农民从南京迁出去,充军到云南甚至更远的边境。这些汉民入滇的过程极其艰难,能平安地到达云南的算幸运的了。iii保山日报网

  入云南路程长且艰辛无比。最能反映南京移民艰辛的是明宋氏的《邮亭诗》,这首诗如一幅真实的照片将明代社会展示给读者。iii保山日报网

  邮亭咫尺堪投宿,  手握亲姑憩茅屋。iii保山日报网

  抱薪就地旋铺摊,  支颐相向吞声哭。iii保山日报网

  旁人问我是何方,  俯首哀哀诉衷曲:iii保山日报网

  妾家祖居金华府,  海道曾为上千户。iii保山日报网

  举艘运粟大都回,  金牌敕赐双飞虎。iii保山日报网

  弟兄晦迹隐山林,  甘学崇文不崇武。iii保山日报网

  方今玉堂宋学士,  亦与妾家同一谱。iii保山日报网

  笄年嫁向衢州城,  夫婿好学明诗经。iii保山日报网

  离骚子史遍搜览,  意欲出仕苏苍生。iii保山日报网

  前年郡邑忽交辟,  辞亲笑傲趋神京。iii保山日报网

  万言长策献闾阖,  驰书归报泥金名。iii保山日报网

  承恩拜除阆州守,  飘然画舫西南行,iii保山日报网

  到官搜贤访遗老,  要把奸顽尽除扫。iii保山日报网

  日则升堂剖公务,  夜则挑灯理文稿。iii保山日报网

  守廉不使纤尘污,  执法应教僚佐怒。iii保山日报网

  府推获罪苦相扳,  察院来提谁与诉。iii保山日报网

  临行囊橐无锱铢,  唯有旧日将去书。iii保山日报网

  牵衣父老泣相送,  遮留赤子争号呼。iii保山日报网

  彼时征脏动盈万,  妾夫自料无从辩。iii保山日报网

  竟晨拷打不成招,  暗嘱家人莫送饭。iii保山日报网

  嗟乎饿死囹圄中,  旗军原籍来抄封。iii保山日报网

  当时只望耀门户,  岂期一旦翻成空。iii保山日报网

  亲邻怜妾贫如洗,  敛钞殷勤馈行李。iii保山日报网

  伶仃三口到京师,  奉旨边方戍金齿。iii保山日报网

  阿弟远饯龙江边,  临岐抱头哭向天。iii保山日报网

  姐南弟北两相恸,  别来再会知何年!iii保山日报网

  开船未几子病倒,  求医问卜皆难保。iii保山日报网

  武昌城外野坡前,  白骨谁怜葬青草。iii保山日报网

  初然有子相依傍,  身安且不忧家荡。iii保山日报网

  而今子死姑年高,  纵到云南有谁望!iii保山日报网

  八月官船渡常德,  促装登程戒行色。iii保山日报网

  空林日暮鹧鸪啼,  声声叫道行不得。iii保山日报网

  上山险如登天梯,  百户发放来取齐。iii保山日报网

  雨晴泥滑把姑手,  一步一仆身沾泥。iii保山日报网

  晚来走向营中宿,  情思昏昏倦无力。iii保山日报网

  五更睡重起身迟,  饭还未熟旗头逼。iii保山日报网

  翻思昔日深闺内,  远行不出中门外。iii保山日报网

  融融日影上阑干,  花落庭前鸟声碎。iii保山日报网

  宝髻斜簪金凤翘,  翠云蝉鬓蛾眉娇。iii保山日报网

  乡床新刺双蝴蝶,  久坐尚觉春风绕。iii保山日报网

  谁知今日夫亡后,  天末遐荒要亲走。iii保山日报网

  半途日午姑云饥,  欲丐奉姑羞举口。iii保山日报网

  同来一妇天台人,  情怀薄似秋空云。iii保山日报网

  丧夫未经二十日,  画眉重嫁盐商君。iii保山日报网

  血色红裙绣罗袄,  骑驴远涉长安道。iii保山日报网

  稳坐不知行路难,  扬鞭笑指青山小。iii保山日报网

  取欢但感新人心,  那忆旧夫恩爱深。iii保山日报网

  吁嗟风俗日颓败,  纲常费尽趋黄金。iii保山日报网

  妾心汪汪澹如水,  宁受饥寒不受耻。iii保山日报网

  几回欲葬江鱼腹,  姑存未敢先求死。iii保山日报网

  前途姑身少康健,  辛苦奉姑终不怨。iii保山日报网

  姑亡妾亦随姑亡,  地下何惭见夫面。iii保山日报网

  说到伤心泪如雨,  咽咽低头不能语。iii保山日报网

  道旁闻者总凄酸,  隔岸哀猿叫何许。iii保山日报网

  这首写于路边邮亭的诗被当地官员抄录下来呈朱元璋皇帝观看,皇帝看后大发慈悲,下诏免宋氏充军之戍,仍赐阆州守俸禄,以让其赡养其姑终身。宋氏被免戍后,仍以坚强的毅力,一步一仆地侍奉婆婆翻山越岭到达金齿,终生定居保山,侍姑至终,并守节终生未再嫁,去世后埋在太保山。iii保山日报网

  沐英是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的侄子,因其才华出众,深得朱元璋赏识,又念其功劳无比,便派沐英留在云南镇守疆土。为了巩固疆域,促进云南的发展,洪武十五年(1382)前后,沐英亲自回到南京,在南京广招工匠,随自己远赴云南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在沐英所带的明朝军队及工匠中,有部分官兵还带着家属前往,有些官兵则与云南的当地人通婚,从此开荒垦地,生儿育女,世居云南。iii保山日报网

  保山城内回民木森林提供的《木氏家史略考》是一篇很具说服力的文字。略考述:永昌木氏家族先祖沐英、字文英,生于1345年,卒于1392年,年仅48岁,追封为黔宁王。沐英是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的义子(马太后的侄子)其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iii保山日报网

  沐英本姓木,回族,当年朱元璋委以平西大将军,以平定中国西南地区,出征前预测吉凶为西南火重,火克木、恐不吉、报予朱元璋,朱提御笔,在木字旁边加了三点水为沐,谓水可克火,故将木改为沐。从此沐姓传下若干代,直到明末清初,黔国公沐天波跟随永历皇帝朱由榔奔缅、殁于咒水之难,其后裔繁衍,为避叛将吴三桂的满门追杀,才又改沐为木,后人流传至今。iii保山日报网

  1988年被保山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永昌府城址的标志立于仁寿门门洞旁。永昌最辉煌的时代当在明代。建有砖墙城楼八座,现仅存仁寿门门洞及太保山上的部分残垣。城址标志内容为:永昌因永昌府署驻地得名。始建于唐,初为土城,居太保山下,明初扩建砖城,纳太保山于城内。呈上圆下方之势。城墙总长13里又14步,设升阳、镇南、龙泉、安定、永定、仁寿、通华、拱北八门。城内以保岫、正阳两路为轴线,纵横交错、整齐规范,人称“小南京”。历500年沧桑,而今古城布局风貌犹在,但城墙、城门都倾圮无存。iii保山日报网

  明代离现在几百年了,寻寻根,研究一下地方历史,不失为保山居民有文化的展示。最后还是用著名作家蒋子龙的话来结尾吧:“保山的文化,文化的保山。”iii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iii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