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施甸

张国院,原野逐梦人

发布时间: 2023-04-03 09:08:55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PPP保山日报网

  张国院在田间劳作PPP保山日报网

 PPP保山日报网

 PPP保山日报网

 PPP保山日报网

 PPP保山日报网

 PPP保山日报网

 PPP保山日报网

 PPP保山日报网

  张国院与丈夫PPP保山日报网

  本报记者 傅华平 本报通讯员 杨丽娟PPP保山日报网

  这是一个小个头却充满大能量的女人;这是一个把梦想寄托在土地上的女人。30余年来,她寄于土地的梦想一一实现。她的故事,是中国农业不断转型升级的缩影。如今,手捧全省示范家庭农场荣誉证书,她又有了新的目标与方向。PPP保山日报网

  初春时节,施甸县仁和镇小张草莓园里,身体娇小的张国院正干练麻利地指挥工人们采摘草莓,手机里,不时有超市、水果摊打来的订购电话。PPP保山日报网

  草莓地边,被油菜花和芭蕉树点缀的竹亭下,41岁的张国院向记者讲述了她与农业的不解之缘。PPP保山日报网

  忆童年,播下一粒农机种PPP保山日报网

  农二代张国院对农业最初的印象来源于父母,早出晚归、汗流浃背、灰头土脸……是童年张国院对农业的记忆。PPP保山日报网

  张国院小时候,学校每年春耕、秋收都放劳动假。七八岁的张国院做不了重活,被安排给早出晚归的父母做饭、送水、送饭。小小年纪的张国院因此有了一个梦想:如果能有台挖地机就更好,这样父母就不用那么辛劳。PPP保山日报网

  1994年春耕时节,在仁和中学上学的张国院回到家时,发现院子里多了一个新面孔。一台叫“羊角叉”的东西正被众多村民围观。PPP保山日报网

  农忙时,“羊角叉”能代替老水牛耕田犁地;农闲时,能帮助村民拉米、拉面、拉肥料。牛耕的田地还需要人细耕,但“羊角叉”耕过的田土,不需要花太多劳力就可以栽种。PPP保山日报网

  作为仁和镇赵家村的第一台农机,“羊角叉”的到来,明显减少了父母的劳动强度,还给家里带来了一份额外收入。对于12岁的张国院来说,“羊角叉”是童年梦想照进现实的第一道光。PPP保山日报网

  15岁那年,拖拉机站的人到村里推广大型耕地机,动员有驾驶经验的人参加培训。张国院的父亲因会操作“羊角叉”成了最佳人选。PPP保山日报网

  自那时起,张国院在父亲身上看到了最明显的变化:愿意穿浅色衣服了。因为不用再担心浅色衣服不“耐脏”了。PPP保山日报网

  从第一个驾驶“羊角叉”的人,到第一个驾驶耕地机的人,回忆起父亲的农业之路,张国院眉眼间扬起一丝骄傲,那是一个农二代对农业的特殊情怀。PPP保山日报网

  两年后,靠着积攒起来的收入,父亲买下了一台大拖拉机,四处给人耕地。此时的张国院,依然要为父亲送水、送饭,只是,一个大春下来,她送饭的地点已拓展到了赵家村之外的勒平、横沟、菠萝、五楼……PPP保山日报网

  驾铁牛,奋蹄原野梦成真PPP保山日报网

  从小对农业寄予梦想的张国院注定与农业结缘。因为常在田边地头帮忙,张国院认识了同样是农二代的李红。这个能熟练操作各种农机的男人引起了张国院的注意。23岁那年,因农结缘,张国院与李红走到了一起。此时的张国院已不再是那个只会看着父辈劳作的小女生,而是一个能熟练操作各种农机的“女汉子”。PPP保山日报网

  婚后不久,张国院与老公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购置了收割机、耕地机,开启了她与农业的另一段旅程。PPP保山日报网

  作为专业农机手,一年中,除了过年前后的两个月,他们都往返于卡斯、柯街、湾甸、潞江、永康、双江、勐定、云县等临近县区的农业主产区。PPP保山日报网

  常年的户外工作,加之这些农业主产区多为亚热带地区,张国院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还落得了个“小非洲”的外号。PPP保山日报网

  “那时,我们通常只接60亩以上的活,而且要求田要平整、干燥,因为田块太小机器不容易操作、田块有水则机器容易陷到田里。”“连片种植,能降低种植和管理成本,仅从我们接的单就能看出差别。”多年农机操作,张国院积累了很多农业经验,拥有了对农业的独特视觉,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渐清晰。PPP保山日报网

  新农人,同心共圆致富梦PPP保山日报网

  从为种蒜大户提供机耕服务到成为一名种蒜大户,是张国院农业之路上的又一次跨越。PPP保山日报网

  2017年,张国院决定接受河南种蒜大户的建议,种植大蒜。虽然多年与土地打交道,但涉及具体的种植技术,张国院也不敢马虎。她到河南人的大蒜基地打工,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种植和管理经验。从种植间距到采收力道,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只有自己学会了才能正确地教给工人。”张国院说。PPP保山日报网

  随着技术逐渐稳定,张国院的大蒜种植面积从几十亩慢慢扩大到上百亩。PPP保山日报网

  最初,张国院的大蒜都由河南人销往郑州市场。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大蒜无法外调。几个种蒜大户碰头商量,决定另辟市场。经过前期的对接与联系,大家选定了北京的新发地市场,并决定由张国院押着第一批3车大蒜前往北京。PPP保山日报网

  对从没出过远门的张国院来说,压力可想而知。“从施甸到北京的两天两夜,我都没怎么合眼,担心联系不上老板、担心卖不上好价钱、担心辜负了大家的信任……”PPP保山日报网

  “到了新发地市场,过磅后,联系人把我带到了货场。我的小账本还没拿出来,就有人涌上来搬蒜。我吓了一跳,赶紧问联系人怎么回事。对方说,‘联系了几家超市,现在要把货分发过去。’我当时就想,施甸的超市不都是按袋来进货么?这里怎么能一吨一吨地搬?”如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虽是笑谈,但对于张国院来说,却是她对现代农业与市场全新认识的珍贵体验。PPP保山日报网

  蹲守北京一个月的张国院不仅顺利卖掉了所有大蒜,而且价钱还比之前高出了近一倍。PPP保山日报网

  返回云南时,张国院特意选择了最慢的火车。“坐飞机太快,没有太多体验。”张国院说。三天三夜,张国院依然没怎么合眼。这次,她把这些珍贵的时间留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北京出发,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都是农田。我看到了土豆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大型灌溉技术……在我眼里,农业就是最好的风景。”一路风景,一路思考,三天三夜,让张国院坚持农业之路的信念更加坚定。PPP保山日报网

  回到施甸的张国院果断用卖蒜的收入增加了农机设备,将土地流转面积增加到了300亩左右,规模化轮植玉米、大蒜。PPP保山日报网

  随着流转土地的增加,张国院的收入也稳步增长。而在土地上获得收益的,除了张国院,还有邻近村寨的数百位村民。种植、施肥、抽花、挖蒜、装运都需要人工,从2020年至今,张国院仅在250余亩大蒜种植上支出的劳务费每年都在75万元左右。加上草莓、西瓜、玉米等种植用工支出,每年支出劳务费近百万元。劳务用工中,80%是无法外出务工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她们中的许多人,在把土地流转给张国院后又被聘为打工者,在一份土地上获得了两份收益。PPP保山日报网

  追梦路上,张国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着他人。PPP保山日报网

  向未来,科技托起振兴梦PPP保山日报网

  作为一个全省示范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张国院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也明白乡村振兴需要科技支撑。PPP保山日报网

  每次大面积流转土地,她都会拿出三四亩地来做试验。针对不同田块的肥水、光照条件,对农药、灌溉、日常管理等进行试验。再根据试验田的数据指导规模种植和管理。“有科技支撑的农业才是踏实的。”这是张国院根植于心的理念。PPP保山日报网

  “去年以来,我开始进行土壤有机质改造。有机质改造能增强和调节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地种植效益,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用秸秆还田粉碎机粉碎玉米秆,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地有机质的提升,提高土地养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说到土壤改良,张国院兴致盎然。因为,土地改良已经用产量给了她最好的回报。PPP保山日报网

  “下一步,我还要进行水利设施改造,推行节水灌溉,发展智慧农业。虽前期需要投入,但能大大减少后期的管理成本。”在张国院的账本里,这是一笔值得投资的改造,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PPP保山日报网

  虽闲暇时间很少,但张国院再忙都会抽空关注最新的农业信息。“除了关注的视频号,平台自动推送给我的都是农业种植方面的内容。”张国院笑呵呵地说。PPP保山日报网

  “一个现代农民,不能只会埋头种田,还要会抬头看路。”对于未来,张国院有自己的思考。“目前,我只是供货商。如果我们的农产品能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直面消费者,就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当然,要实现这些转变,需要搭建电商平台、解决仓储问题,还需要成熟的物流条件和人才支持。”而这些,都将是张国院未来要面对的问题。PPP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PPP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