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要闻

去有诗的地方 ——文墨漭水以诗为媒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发布时间: 2023-07-17 09:09:06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ggg保山日报网

  □ 王宝娣 陈雯琪 李澄ggg保山日报网

  近年来,“是光”诗歌的发源地昌宁县漭水镇以诗为媒,通过不断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为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打牢了基础。ggg保山日报网

  近日,“漭水小诗人”与王耀庆将李白的星空唱成画的视频广受好评,这7位小诗人也备受瞩目。但其实,在他们的家乡,所有的孩子都会写诗。ggg保山日报网

  这几位小诗人来自昌宁县漭水镇,这个离县城15公里的乡镇,坐落于“东方多瑙河”澜沧江畔,位于北纬24°“黄金茶线”,境内千亩生态茶园与万亩原始森林绿意相连,天堂山和鹅头山与天竞高,青山绿水造就了漭水儿女与生俱来的文化天赋,山川河流都是他们吟诗作赋的素材,素来就有“文墨漭水”之称。而康瑜老师的到来,便让这里成了“是光”诗歌的发源地。ggg保山日报网

  “是光”与漭水的双向奔赴ggg保山日报网

  “是光”四季诗歌公益组织与漭水的情缘,是一次次巧合组成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康瑜老师在支教时,选择了云南漭水这个边远小乡镇,书法课上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康老师便决定让孩子们听风赏雨写诗。正是这一次尝试,让她发现,短短的诗歌成了孩子们倾诉心事的出口。自此,诗歌课便成了漭水孩子们的必修课。在诗歌的洗礼下,孩子们的作文越来越有诗意,不仅自信心得到了大大提高,违纪现象也越来越少了。ggg保山日报网

  漭水孩子们的变化,让康老师看到“孩子们是天生的诗人,会写诗的孩子是光”。2018年,她和张田田老师创立了“是光”四季诗歌公益组织,漭水的孩子们成了“是光”的第一批小诗人,漭水镇初级中学也成了“是光”的发源地。2019年,“是光四季诗歌”在漭水镇落地国内首个诗歌特色小镇。ggg保山日报网

  “‘是光’其实就是告诉这些孩子们,自己就是这里的光,然后也要告诉周围所有的人,他们好棒,为了他们的诗而鼓掌,他们是光。”在《经典永流传》节目上,孩子们表演结束后,康瑜老师这样解释“是光”的含义。诚然,漭水的孩子们将诗歌作为化解心事和困顿的载体,而他们的诗歌带领他们走出了大山,走上了中央电视台,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也准确诠释了康老师对“是光”的解释。ggg保山日报网

  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ggg保山日报网

  “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这幅画画在漭水镇初级中学的墙上,这是原校长于春云推广诗歌教育的初心,而旁边学生密密麻麻的诗歌,给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ggg保山日报网

  在于春云的大力推动下,目前全镇的11个学校全部开设了诗歌课程,覆盖三至八年级,分设“春光课”“夏影课”“秋日课”和“冬阳课”四期,每期课程共三个课时。所有语文老师都接受“是光”四季诗歌公益组织的系统培训,以提高教授能力,同时回到各自的学校开设诗歌兴趣小组。漭水小诗人王星露捧着自己写的诗歌高兴地说:“诗歌课程给我带来了快乐,在诗歌里我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诉说心事、可以描绘家乡的山水……我喜欢诗歌课!”ggg保山日报网

  “写诗不一定会改变孩子的命运,但一定能够改变一个人,我们一直都是以这样的理念在推动。”在以诗歌为德育载体下,漭水镇中小学学生多次获推省市县优秀,漭水中心完小五(2)中队获推全国红领巾中队,漭水镇中心学校荣获云南省“云岭先锋·育人红烛”党建示范学校等称号。如今担任漭水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的于春云说:“我们将会一直推行下去,给学生多一种选择,让喜欢诗歌的学生不断得到提高。”ggg保山日报网

  诗歌作序的文化振兴ggg保山日报网

  诗歌小镇落地后,漭水镇环绕稻田、沿着水系打造了两公里的诗歌长廊,在长廊中不仅可以看到诗仙李白抱壶畅饮、东坡居士挥毫之作和诗词民乐之美,也能看到小镇中小学生的诗歌作品,打造起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花海扑面、稻香蛙鸣”的诗与远方。ggg保山日报网

  但其实,“有诗的地方”只是漭水的一张名片。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漭水镇高度重视文化振兴的正向作用,通过挖掘古茶文化、发扬文墨文化、打造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进茶产业文旅融合,传承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经文化,开展“文明新风进村寨”活动,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规划打造坝尾田园综合体,将农事活动与农耕文化相结合,以原乡、原俗的农耕体验,让游客感受农生、农事、农趣,推动特色农产品与乡村旅游融合,打造了集农事体验、观光休闲、户外运动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ggg保山日报网

  漭水镇党委书记李光明对未来的畅想是这样的:“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与学校、诗歌教育公益机构‘是光四季诗歌’合力将诗歌文化与文墨文化有机结合,提升漭水文化氛围,以诗为媒不断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持续打造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ggg保山日报网

  放眼昌宁县来看,漭水镇的文化振兴模式是该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昌宁县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持续挖掘、整理、推介、弘扬灿烂的青铜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谐的生态文化、厚重的茶乡文化和秀美的田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惠人、以文建城,让居民记住乡愁、让城市留住乡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云南省“美丽县城”等称号。同时积极创建A级旅游景区、旅游名镇名村和旅游示范区,在传统产业上进行文化赋能,坚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品牌形象,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ggg保山日报网

  谈及下步工作,昌宁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玉明信心满满,“在今后的工作中,昌宁县将持续发挥文化塑型和铸魂的作用,打好挖掘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人才+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组合拳’,厚植群众文化自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培育文明乡风。”ggg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ggg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