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昌宁

“民族融和”的幸福密码

发布时间: 2023-11-06 09:49:58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ccc保山日报网

  泼水节共跳嘎光舞ccc保山日报网

  本报记者 周向东ccc保山日报网

  ●团结就是力量。昌宁县湾甸傣族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为抓手,结合打造“优质生态农业升级版”和“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发展定位,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呈现出了多民族共同发展、多文化繁荣兴盛、多产业协同振兴的良好局面,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ccc保山日报网

  这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ccc保山日报网

  它气候资源优越,四季绿意盎然果蔬飘香,呈现出热区特有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它水丰田美景色迷人,勤劳的各民族兄弟姐妹在这平坦肥沃的坝子上辛勤耕耘,收获着富裕和希望;它还是一个移民大乡,在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74年间,它用宽阔的胸怀和巨大的包容,接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让他们在这里交往交融,繁衍生息,绘就了一幅各民族融和共居、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ccc保山日报网

  这就是湾甸。傣语名“勐雅”,意为“平坦的坝子”。ccc保山日报网

  金秋时节的湾甸,暑热犹在。记者顺着枯柯河一路前行,感受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民族乡”70多年的巨大变迁和欣欣向荣。ccc保山日报网

  “水火相融”的命运共同体ccc保山日报网

  “我是从珠街乡迁来湾甸的彝族,我亲家是湾甸土生土长的傣族。我们彝族崇尚火,而傣家人崇尚水,但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和交流互鉴,让我们从‘水火不容’的小圈子走向了‘水火相融’的大格局……”在风光秀美的湾甸傣族乡上甸社区帕旭村民小组傣族村民万代贵家里,64岁的胡应忠与记者畅谈这个汇聚了汉、傣、彝3个民族的大家庭的幸福生活。ccc保山日报网

  “帕旭”在傣语中意为白露花盛开的地方。帕旭村是一个特色传统村落,有2个村民小组84户362人,其中以世居傣族居多,2013年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称号。近年来,帕旭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强基础、抓治理、优产业、树新风四项措施,推动了乡村振兴、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描绘出了一幅“产业强、村庄美、村民富、人和谐”的美好画卷。ccc保山日报网

  特别是在大量移民涌入湾甸坝后,帕旭群众与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寨子里有了许多汉族媳妇、彝族姑爷;依靠冬早蔬菜和水果种植,帕旭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ccc保山日报网

  曾在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县人大、县移民局工作过的胡应忠,因工作原因,与湾甸结缘20多年。20多年间,他与湾甸各民族兄弟姐妹同甘共苦,共同建设美好新家园。儿子胡志强从珠街移民到湾甸后,和当地世居傣族万代贵的女儿万永清结婚,采访当天,他的孙子胡峻峰刚刚满岁。ccc保山日报网

  “我外孙有两个名字,傣族名字叫岩万宝,汉族名字叫胡峻峰,他是我们傣族和彝族团结的生命共同体……”41岁的万代贵和妻子刀秀芬这样介绍自己的小外孙。ccc保山日报网

  眼下正是湾甸坝栽种冬早蔬菜的时节。由于女儿女婿都是“公家人”,小儿子还在昆明读大学,万代贵和妻子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地里的活忙不过来时,他们也请人来帮忙。ccc保山日报网

  每年11月中旬到春节前,全国各地来湾甸收购蔬菜的客商和打工人流让这里人气火爆。万代贵和很多来自东北、江苏、四川等地的客商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依靠这份信任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身为代理经纪人的他每年可通过代理经纪服务获得近20万元的收入。ccc保山日报网

  “融合共居”的协同振兴路ccc保山日报网

  “像万代贵家这样的好光景,在我们湾甸的民族乡亲中已是常态。”在湾甸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广场上,湾甸乡党委书记李春华对记者说。ccc保山日报网

  据了解,湾甸傣族乡从1993年至今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民族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并于2020年8月成功创建为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ccc保山日报网

  2022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8.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468元,在昌宁县各乡镇中排名第一。ccc保山日报网

  李春华认为,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多民族融合共居、共同发展是定海神针。要解锁湾甸乡民族团结大融合的幸福密码,就要了解湾甸乡团结进步的历史基因——这就是湾甸的移民文化大融合。ccc保山日报网

  地处保山、临沧两市和昌宁、施甸、永德三县结合部的湾甸是昌宁县3个民族乡之一,同时更是一个移民大乡。目前全乡共有汉、傣、彝等16个民族18755人,其中少数民族5876人,占31.3%。ccc保山日报网

  帕旭寨门及菜地ccc保山日报网

  共和国成立的70多年间,湾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枯柯河坝区包括湾甸坝仅有2000多名傣族群众。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昌宁县先后从田园、更戛、勐统等乡镇动员了3个批次的群众移民到湾甸;2008年至2014年,湾甸又分4个批次安置了来自漭水、大田坝、耈街、珠街4个乡镇的1278户5207名小湾水电站库区移民。ccc保山日报网

  湾甸各族儿女以团结、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实现了各民族群众同村寨共小组、同社区共单元、同学校共班级、同机关共单位、同车间共班组、同时代共命运,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实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美好向往。ccc保山日报网

  随着湾甸乡“优质冬早蔬菜种植基地”建设的推进,每年约100余名来自广东、北京等省市的客商和1.5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齐聚湾甸,为共同富裕的目标团结奋斗,大范围、宽领域、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ccc保山日报网

  傣彝一家亲ccc保山日报网

  为建设好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湾甸乡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优质冬早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定位,深入推进“产业组织化”工作,大力发展蔬菜、西瓜、林果“三个万亩”规模农业产业,扎实推进柠檬、沃柑、葡萄、芒果“四个千亩”示范基地和哈密瓜、羊角蜜等“多个百亩”特色产业示范园建设,闯出了一条“冬季蔬菜、春季西瓜、夏季林果、秋季粮食”的产业发展路子,各类农产品深受市场欢迎,远销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区,逐步构建起特色产业种植、特色产品集散、农村劳动力务工增收3个基地,有效带动全乡各族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高质量发展。ccc保山日报网

  “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曲ccc保山日报网

  华灯初上,湾甸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广场上一派喜乐祥和。劳作了一天的各民族兄弟姐妹在这里散步、健身、休憩、交流。各民族舞蹈队随着欢快的旋律起舞,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ccc保山日报网

  上甸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光华介绍,今年6月20日,“启航新征程 幸福中国年”2023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和谐傣乡·幸福湾甸”文艺晚会就是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广场上举办的。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赞新生活,全面展示新时代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画卷。ccc保山日报网

  非遗传承人万德美(后排左五)与乡亲们合影ccc保山日报网

  为打造傣乡文旅品牌新亮点,在项目资金和东北大学、西南大学的支持下,湾甸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广场得以升级改造、提档升级。ccc保山日报网

  “广场改造后,我常常会来跳舞、散步、乘凉、聊天。”上甸社区祥和四组的彝族村民李美珊说,“我会跳傣族的嘎光舞,傣家人也会跳我们彝族的左脚舞,还有苗族的芦笙舞,大家互助交流学习。”李美珊一边说一边示范她的嘎光舞。ccc保山日报网

  “根根相望敬如宾,连起长龙连起心”。湾甸乡作为保山最大的小湾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也促成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互鉴。ccc保山日报网

  帕旭寨子 本版图片由李亚洁摄ccc保山日报网

  为搭建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融合平台,湾甸乡以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为目标,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三个定位,以传统村落、民风民俗、民间技艺传承保护和少数民族语言抢救性保护等为重点,积极搭建好文化交流、生产互助等平台,其间涌现出万德美等多个非遗文化传承人。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着力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ccc保山日报网

  他们大力普及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语言相通、情感联通;组建嘎光队、彝族打歌队、象脚鼓舞队,依托春节、泼水节、火把节等各民族节日节庆活动,组织开展傣族嘎光、象脚鼓舞、彝族打歌等舞蹈培训、展演,积极推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融、共事共乐,各民族优秀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ccc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ccc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