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火葬,流传于边地的古代丧葬习俗之一

发布时间: 2024-04-01 10:11:17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444保山日报网

  图为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444保山日报网

  本报记者 蒋 蕾444保山日报网

  丧葬文化是我国典型传统文化之一,从《周礼》中所载“死必归土”来看,其文化渊源可追溯至商周乃至更早时期。作为对逝者寄情的一种带有地域色彩及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乃至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墓葬形式均有所不同。从一些古代文献中我们得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一些地区就有火葬习俗。444保山日报网

  通过墓葬考古发现,今日保山一带即属于在古代便有火葬习俗的地区之一。据保山市博物馆馆长王黎锐介绍:火葬乃氐羌系统民族中一些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火的崇拜。随着南诏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一些信众则更加深了对火化肉身即可进入天堂的寄予。444保山日报网

  在保山市各县(市、区)均有古代火葬墓分布,数量以元明时期居多。其中,等级规格较高的一类火葬墓有明显标识,即墓坑,镌刻着法轮、装饰的墓盖石,印刻有梵文经咒的经幢以及墓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已有的先进技术与财富。而另一类只有墓盖石没有经幢,相对较为简单;更有一部分则既没有墓盖石也没有墓碑。在施甸等一些区域,其火葬形式具有一定特殊性,比如葬具多为储水罐、酒坛、碗、碟等一类日常生活器具,虽然墓葬形式较为随意,但也因此把一些古代器具(以明代瓷器为主)较好地保存了下来。444保山日报网

  从传统礼俗上看,人在离世后,家人首先要对逝者进行净身、穿衣;待宗教人士到场,一场宗教仪式即刻展开,人们从而对逝者进行祭奠与送别。通常,一个或几个村寨就有一个火葬场地,该场地就设在村寨或家族墓地旁。在搭好柴堆焚烧遗体的过程中,同样要有宗教人士在旁念诵经咒。因为是在露天进行焚烧,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天一夜。444保山日报网

  入葬过程往往周密而严整。人们先将焚烧过后遗存的骨骸捡拾起来,小的单独安装,如头骨等一类大的骨骸则用朱笔写上梵文经咒,包裹上锡箔后,统一装入罐中。很多罐子为釉陶罐,罐体内壁和盖子内壁都要用朱笔写上经文,一部分还会放入随葬品,密封好后装进有炭灰隔潮并写有经文的外罐,再放入法轮、五谷杂粮、海贝或其他随葬品。封盖后,放进铺垫有炭灰的近圆形墓坑中,再进行周边隔潮并放入其他随葬品,后填埋压实,合上墓盖石并嵌入墓碑,整个下葬过程才算基本完成。444保山日报网

  以往,在隆阳区白塔、陶官等村寨以及腾冲来凤山等地都发现有数量不少的火葬墓。如陶官火葬墓墓群分布面积大而集中,属村寨或家族火葬墓地,葬具专制、葬俗典型,对揭示和研究保山区域乃至整个云南的古代火葬文化均具有一定意义。444保山日报网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2-转曲-02.jpg
444保山日报网

 444保山日报网

  、444保山日报网

1.jpg

  责编:刘自明444保山日报网

  编审:杨冬燕444保山日报网